首页 资讯 财经 公益 彩店 奇闻 速递 体育 提点 资讯 综合 企业 市场

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世界观速讯丨中山市市场监管局关于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风险提示

2023-03-29 09:07:49    来源:中山市场监管微信号    作者:

为预防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确保广大市民饮食安全,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市民:为了生命安全,千万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不买、不卖不明品种、不明来源的野生蘑菇,避免食用野生毒蘑菇引起中毒。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难分辨


(资料图片)

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有400多种,广东毒蘑菇有200多种,其中致命的有十余种,普通人难以准确区分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专业设备。此外,无毒的蘑菇会与有毒的蘑菇混生,外观相似,极易误采误食,导致食物中毒。

野生蘑菇中毒——严预防

不采摘:广大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购买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野生蘑菇中毒——速就医

毒蘑菇所含毒素复杂多样,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中毒者具有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误食野生毒蘑菇后往往会出现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还可能伴有精神错乱、异常亢奋、出现幻觉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催吐,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切不可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同时,最好带上误食的蘑菇样品。

野生蘑菇中毒——强防控

严禁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大型会议活动等集体用餐及配送单位采购、制售野生菌类。

食品经营者不得采购、加工、销售野生菌。

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举办者不得采摘、购买、加工、食用野生菌。

野生蘑菇中毒——有误区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无毒。

根据颜色与形状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鸡油菌、褶孔牛肝菌颜色鲜艳,却美味可食用;颜色灰白的鳞柄白鹅膏、淡玫红鹅膏、灰花纹鹅膏、豹斑鹅膏等都有剧毒。

误区二:长在潮湿地方的蘑菇有毒,长在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其实不然,有些长在松林中的鹅膏菌、口蘑、红菇也是有毒蘑菇。

误区三:虫咬过的蘑菇无毒。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误区四:用银器可试出毒蘑菇。

银针验毒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

误区五:高温煮熟就没有毒了。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热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其中毒性最强的α-毒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LD50)为0.1mg/kg,意味着吃下一两朵白毒伞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

编辑:qysb005

标签:

中国企业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企业新闻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书面许可, 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河南企业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 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 必需取得中国企业新闻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 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内容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