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公益 彩店 奇闻 速递 体育 提点 资讯 综合 企业 市场

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黄金航道“乘风人”

2023-07-11 16:29:48    来源:南方新闻网    作者:

在大藤峡跑船9年,船家武修喜从没想过,这条内河航道有一天竟能通行载重3000吨的大船。而这一变化,得益于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和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有力支撑的一项水利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下称“大藤峡工程”)。


(资料图)

大藤峡是广西最长、最大的峡谷,地处我国西南水运出海的咽喉要道,可从广西直抵珠三角。曾经,大藤峡航运条件险恶,被称作“魔鬼航道”。2020年,大藤峡工程下闸蓄水、船闸通航,不仅使礁石险滩永沉江底,还将河道可通航级别提升至3000吨级。自此,“魔鬼航道”变身“黄金水道”,为泛珠三角区域(下称“泛珠区域”)经济发展激发新动能。

“魔鬼航道”之变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位于大藤峡上游,有“广西白云石之乡”的美名,是珠三角重要的工业基础原料供应地。许多当地人以船运为生,经由大藤峡将产自广西的砂石骨料运往广东,武修喜正是其中之一。

据武修喜回忆,从前大藤峡河道弯多水急、险滩密布、暗礁四伏,尤以峡谷入口的勒马滩一带最为危险。“小到船身破洞、船桨受损,大到触礁沉船,安全事故常常发生。”武修喜说,要想顺利渡过这一“魔鬼航段”,须请经验丰富的“送班师傅”掌舵。

2015年,船家们等到了好消息——大藤峡工程正式启动。按照水利部的规划,大藤峡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项目,也是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设珠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中枢。该工程的主要建筑物包括挡水坝、泄水闸、发电厂房、船闸、灌溉取水设施及鱼道等。

大藤峡工程建成后,最高蓄水位61米,库容达30亿立方米,积蓄的水量将淹没险滩、礁石,形成宽阔的水面,彻底改变峡中“魔鬼航道”的历史。

2020年春天,大藤峡船闸试通航。武修喜至今难以忘记,自己驶上全新航道时的激动心情。“航道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以前行船要从礁石、险滩中间穿过去,现在整片水面都可以让我们放心开、安全开,也不用再请‘送班师傅’了!”

“黄金效益”显现

如今,大藤峡已实现24小时通航,可通航级别从300吨级提高至国内河航运最高等级3000吨级,过往船舶实现大型化,为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一条高效水路。

大藤峡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藤峡船闸通航3年来,各项航运指标快速增长,累计过闸船舶超7.55万艘次、核载总量超1.72亿吨。2023年5月,大藤峡单月过闸核载总量及货物通过量均创试通航以来历史新高。

据悉,大藤峡工程建成至今,已带动地方超百亿元产业发展,上游的砂石、水泥企业布局明显加快,其“黄金效益”正不断显现。

如今,武修喜的船运生意也日渐红火。他的船队已从2艘船壮大到16艘船,单船最大载重近5000吨,总运力较大藤峡船闸通航前提升了1倍多,收入水平也有明显提高。“我们单趟运货量是原来的2-3倍,货物能以更低的物流成本运到珠三角,收入自然更好了。”武修喜说。

对于大藤峡的未来,武修喜满怀期待。他表示,自己正抓住大藤峡工程带来的“黄金效益”,拓展公司业务,“内河航道的通航条件、运输能力越来越好,有利于我们为客户提供从广西到粤港澳地区再到海外的一站式货运服务,增加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一江“珠”水激发经济新动能

作为珠江水运大通道的关键节点,大藤峡“华丽变身”溢出“黄金效益”背后,是高质量发展的珠江水运正激发泛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10年来,珠江水运迎来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航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藤峡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加速落成,干支衔接、区域成网、江海贯通的珠江黄金水道骨架基本形成,整体运输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据统计,2022年,珠江水系4省(自治区)全年预计完成水路货运量13.97亿吨。

纵观泛珠区域发展格局,珠江水运如一条纽带,联系着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促进各省区经济合作、产业转移和综合运输体系完善方面发挥着支撑作用。如今,珠江两岸沿江地市经济总量约占粤桂滇黔4省区经济总量的3/4以上。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对泛珠区域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珠江沿岸城市间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珠江水运对泛珠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对接大湾区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编辑:qysb005

标签:

中国企业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企业新闻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书面许可, 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河南企业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 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 必需取得中国企业新闻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 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内容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