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公益 彩店 奇闻 速递 体育 提点

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焦点关注:中国、美国食品用菌种知多少

2022-10-22 15:43:59    来源:食品伙伴网    作者:

    据研究,人类用有益微生物加工食品的历史已有上千年。生活中常见的食醋、纳豆、酸奶等都属于发酵食品。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

国家乳品联盟(简称IDF)和欧洲食品和饲料菌种协会(简称EFFCA)将食品用菌种(简称MFC)定义为应用于食品生产的活的细菌、酵母和霉菌,由一种或多种微生物菌种和/或菌株组成,同时还包括进行发酵的培养基和菌种生存、储存、标准化以及在促进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的成分。MFC作为食品原料时,可分为:具有工艺作用的传统用于发酵食品的发酵剂菌种,即发酵剂菌种;具有功能作用即可给予宿主健康益处的微生物菌种,即益生菌。本文对中国和美国食品用菌种的监管及菌种名单进行介绍。


(相关资料图)

一、监 管

为保障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规范食品用菌种的生产和使用,中国和美国监管部门根据各国情况,将MFC按有/无传统食用习惯,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1.中国

目前,我国对MFC采取“名单制”管理模式,并以公告形式发布允许使用的菌种种类。传统上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菌种可直接用于食品生产,并需符合通用食品法规对安全性的要求。所谓传统上可用于食品生产加工是指在中国有30年以上作为定型或非定型包装食品生产经营的历史,且未载入我国药典中。而未在公告和名单中的菌种,则需按照新食品原料的相关规定进行申报。

2.美国

1997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简称FDA)提出“公认安全”的管理模式。该模式采用企业自我认可,FDA备案的方式对申报的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进行评价。对于1958年之前的食品用菌种,申请者只要证明其在1958年前的食用情况,即可直接列入GRAS名单,并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对于1958年之后的食品用菌株,申请者需向FDA的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中心(简称CFSAN)提交申请材料,并由专家对菌种进行安全性评估。提交材料若符合GRAS要求,可将其纳入GRAS名单。通常,评估结果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FDA has no questions,即可纳入GRAS名单,但有时FDA会提醒申请者符合相关使用要求(additional correspindence available)。(2)At the notifier"s request, FDA ceased to evaluate this notice,即应申请者要求停止申请评估。(3)Notice does not provide a basis for a GRAS determination,一般指因缺少某些重要的安全性材料,以至于缺少充分的依据证明其符合GRAS。此外,对已经纳入GRAS名单的物质,FDA会进行跟踪,若使用过程中发现安全问题,FDA会更正GRAS名单并告知申请者。

二、食品用菌种名单

通常食品用菌种是作为发酵剂使用,为方便规范化管理,两国采用了不同方式公开食品用菌种名单。依据生物学的分类准则,生物可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株。根据使用要求,食品用菌种可鉴定到属、种、株水平。

1.中国

目前,我国食品用菌种名单可参考的标准法规包括《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及新食品原料的公告等。其中,《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规定了菌属及其菌种名称,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则进一步规定了菌种的菌株号。

截止2022年8月25日,《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共包含17个属,37个菌种;《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共包含14个菌株。

2.美国

1998年起,FDA开始接受来自企业的GRAS备案申报,美国的食品用菌种可通过“GRAS Notices”查询。GRAS清单包括GRN编号,物质名称,FDA反馈信息,超链接可显示物质名称、申请单位地址、用途、依据、日期及FDA反馈信息的全文等。

三、小 结

综上可知,中国和美国均按照“有传统食用习惯或食用历史”和“无传统食用习惯”对食品用菌种进行管理。其中,中国对“无传统食用习惯”的菌种按照新食品原料进行“行政审批制”管理,食品用菌种名单以公告形式发布;而美国对“无传统食用习惯”的菌种按照GRAS进行“企业备案制”管理,食品用菌种名单可在“GRAS Notices”查询。

编辑:qysb005

标签: 管理模式 使用要求

中国企业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企业新闻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书面许可, 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河南企业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 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 必需取得中国企业新闻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 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内容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1-2013 www.z0.cc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时报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注明出处

沪ICP备2020036824号-14

联系网站:wangzhan22@sina1.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