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公益 彩店 奇闻 速递 体育 提点

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当前聚焦:为什么中外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会有不同?欧洲还允许添加一种中国禁用的“有毒物质”呢

2022-10-10 15:47:18    来源:云无心是我微信号    作者:   编辑:qysb005

前几天被问到“为什么中国和国外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总是觉得“中国标准低于国外标准”“好产品都出口了,不好的产品才卖给我们吃”。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和外国的食品添加剂标准有所不同”,不同的“外国”之间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资料图)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从食品添加剂的基本常识说起。

在现代食品加工中,食品添加剂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宣称“无添加”的食品中,往往也只是不添加某些特定种类的食品添加剂,而不是任何食品添加剂都不使用。

按照国家标准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国外的食品添加剂,也是同样的概念。

而且,世界各国的食品添加管理都采用“白名单制度”,也就是说:一种物质,只有经过政府监管部门批准列入许可名单,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而且使用范围和用量要按照所批准的使用规范来。

在食品添加剂的审批中,有两条基本原则:

1、该添加剂在批准的用法、用量下,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2、该添加剂的使用会为食品带来积极的好处。

前一条,是“安全性”;后一条,是“必要性”。

对于一种可能使用的添加剂,安全评估的实验数据是各国共享的。不过,试验会有很多,有针对动物的,也有针对试验人群的,而法规需要保护的,是所有人。这就需要整理数据,并且选定一个“安全系数”来排除人与动物的差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到针对人的“安全剂量”。这个数据整理的工作,以及安全系数的选择,都要基于人为操作,不同国家也就有可能不同。

公众关注的,其实是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标准。这个标准是基于前面说的安全剂量和人们可能的食用量来计算的。如果一种食品在一个国家通常的食用量很大,那么在其中允许的用量就比较小,反之,如果吃得很少,那么允许的量就可以大一些。

而对于必要性的评估,人为的主观选择就更强。比如,美国认为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加到面粉中是有必要的,所以允许使用;而中国认为没有必要,所以禁止了它的使用。再比如,日本认为金箔加到食品中是有意义的,所以允许使用;而中国认为没有必要,所以就没有批准。

对于食品生产厂家来说,销往哪个国家的产品,就需要遵守哪个国家的法规。这跟双标、歧视没有什么关系,就是简单的商业逻辑:客户需要什么,厂家就生产什么。

关于传统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不同国家的标准,有个挺有意思的例子。

有个东西叫硼砂,医学上用来消毒的。中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地方在传统食品中会用到它,比如做粽子、米粉等等。

但是它的毒性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国家标准把它作为“非法添加物”明确打击。若干年前,有人卖“硼砂粽子”被查处,商家还很委屈“这是我们的传统食品,怎么就成毒食了?”

虽然是“传统做法”,但禁用硼砂对于中国食品行业影响不大。不管是粽子还是米粉,硼砂的作用都不难被安全的添加剂所替代。所以,“打击非法添加硼砂”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至于喜欢传统的“硼砂粽子”“硼砂米粉”的人,只要不销售,自己做了自己吃也不会被抓起来处罚。

欧洲人喜欢吃鱼子酱。鱼子酱的传统加工中工艺中要用到硼砂,替换成其他添加剂之后就“不正宗”了。EFSA(欧洲食品安全局)进行了评估,结论是“鱼子酱中允许不超过4 g/kg的硼砂,人们摄入的硼砂不至于达到有害剂量”。所以,欧洲继续允许鱼子酱中使用硼砂。

不过,一贯在食品添加剂标准上比欧洲宽松的美国,采取了跟中国一样的“全禁”政策。于是,欧洲的“正宗鱼子酱”,就无法卖到美国。美国也有“正宗鱼子酱爱好者”反对FDA的决策,但是未果,只好吃“不正宗的鱼子酱”或者“到欧洲去吃正宗鱼子酱”。

现在,中国也有不小的鱼子酱生产量。

如果内销,自然是不能用硼砂;

如果出口美国,也是不能使用硼砂;

如果要出口欧洲,而欧洲客户又要“正宗鱼子酱”,你认为该不该“双标”卖给他们“有毒鱼子酱”呢?

标签: 食品添加剂 传统食品 国家标准

中国企业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企业新闻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书面许可, 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河南企业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 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 必需取得中国企业新闻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 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内容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1-2013 www.z0.cc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时报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注明出处

沪ICP备2020036824号-14

联系网站:wangzhan22@sina1.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