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公益 彩店 奇闻 速递 体育 提点 资讯 综合 企业 市场

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回顾 | 青瓷明珠——洪州窑陶瓷艺术专题展暨学术研讨会

2023-05-19 13:11:31    来源:实况网    作者:

\

由广州好普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青瓷明珠——洪州窑陶瓷艺术专题展暨学术研讨会”,于5月16日在广东好普集团举行。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研究馆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张文江,中国古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 李建毛,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长刘成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原一级调研员徐劝玉,南方青瓷研究专家李浩,广州海事博物馆顾问、文博专家黄庆昌,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许建林,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长付太慧,广州东方博物馆长周勇,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夏新锋等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及收藏爱好者,通过分享新发现、新观点、新成果,共同推进洪州窑青瓷文化的相关研究。

\

广州好普艺术博物馆长、广州市黄埔区收藏家协会长颜盛繁先生,在开幕致辞中分享了自己对于洪州窑青瓷文化的热爱以及收藏心得。他表示,收藏洪州窑起始于对家乡——湖南岳州窑的喜爱,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去学习、探索、研究、收集洪州窑,在对的前提下收到精品,特别是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不仅仅只是展示,更是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次洪州窑专题展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它的研究一直在路上。博物馆将继续深入挖掘、探究,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洪州窑青瓷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

张文江先生以“考古视野下——洪州窑在陶瓷发展史上的历史价值”为主题,讲述了其现有的研究情况、遗址范围、发展简史、装饰工艺技术以及历史价值等。横跨地理的范围分布概况之外,纵观洪州窑陶瓷生产的发展历程,分为八个发展阶段。

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表明,洪州窑历史悠久,最迟在东汉晚期就能烧造成熟的青釉瓷,中经三国东吴的初步发展、西晋时期的快速进步,东晋晚期进入初步兴盛期,南朝开创辉煌期,隋代进入鼎盛,唐代再次兴盛,中唐之后急转直下,晚唐五代时期逐步衰弱退出市场,最终被南面丰城钳石窑、吉安吉州窑和东北面景德镇窑所取代。张老师按照烧造产品种类、形制特点、装饰手法、装烧工艺等几个因素逐段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洪州窑考古研究历程的梳理,张老师总结出了“两生、两产、一技、一段”即,从生产规模、生产期限、产品质量、产品销售、精湛技术、陶瓷发展阶段等方面,阐述洪州窑在陶瓷发展史上的历史价值,对洪州窑的地位有了更为全面清晰的了解。

\

刘成基先生表示,说起洪州窑让其印象最深的是,广泛运用的单体戳印装饰技法、最早发明的匣钵和使用匣钵装烧技术,通过张文江教授的演讲和参观博物馆实物的交叉认识下,让他充分认识到不同时段洪州窑的特征,如其胎釉、造型特点、装饰特征等,这些认识均有用于鉴定研究工作。洪州窑陶瓷的影响之广,对于两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广东窑口来说,如梅州地区的水车窑、在唐至晚唐的阶段,其胎釉、造型、烧造方法与洪州窑有一定的联系。

\

李建毛先生围绕洪州窑与岳州窑的特点,讲述其二者的异同。他表示,洪州窑和岳州窑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宋以前青瓷生产的代表,其烧瓷环境相似,地域接近,其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岳州窑至迟在隋代开始吸收洪州窑进步的生产工艺,如匣钵装烧。隋至唐代前期还受到洪州窑装饰风格的影响。二者分别位于赣江流域和湘江流域、制瓷业的交流反映了两大流域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传播。

\

李浩先生通过图片展示以及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让大家更直观的看到了洪州窑的特点。从洪州窑与岳州窑的胎、釉色、窑址考古发现等方面进行阐述。 他表示,岳州窑大量的器物是灰白胎,温度很高,以青绿釉为主,而洪州窑的胎是含铁较高的。南朝至隋代的洪州窑及岳州窑都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制瓷工艺,还是在艺术表达方面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

\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七十余件(套)精美的洪州窑青瓷瓷器,包括盏、盘、碗、罐、壶等多种类型,展现了洪州窑青瓷工艺之精湛、造型之规整、釉色之柔润,更彰显出青瓷之美。

通过此次展览及研讨会,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洪州窑青瓷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洪州窑青瓷文化将会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的挖掘和传承。

开幕仪式

\

\

\

\

\

\

\

\

\

\

参观展览

\

\

\

\

\

\

\

\

研讨会

\

\

\

\

\

\

\

image.png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编辑:qysb005

标签:

中国企业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企业新闻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书面许可, 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河南企业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 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 必需取得中国企业新闻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 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内容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