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公益 彩店 奇闻 速递 体育 提点

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食品出口预警通报分析

2022-04-19 08:47:39    来源:食品伙伴网    作者:   编辑:qysb005
2022年1月至3月,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共通报对华预警食品506批次,涉及29类产品。利用食品伙伴网自主研发的食品安全抽检查询分析系统,本文对2022年第一季度对华预警抽检情况进行汇总,并分别对通报预警产品数量较多的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五个国家/组织产品进行分析,以供行业参考。

1. 对华预警数据概况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2022年1月至3月美国通报对华预警产品数量最多,为246批次,其次是韩国,详细产品数量见图1。

图1 2022年第一季度各国对华预警产品通报数量及占比统计

所有对华预警产品中,通报数量位居前三位的类别为食品相关产品、蔬菜及其制品、水产及其制品,分别占总量的18.77%、17.98%和13.44%。各食品分类占比见图2。

图2 2022年第一季度对华预警产品分类占比

对华预警产品所涉及到的主要不合格原因是质量指标不合格、农药残留超标、标签不规范等。不合格项目占比见图3。

图3 2021年对华预警不合格项目占比

下面对美国、韩国、欧盟、日本、加拿大五个国家/组织对华预警情况作简要分析。

2. 美国对华预警

美国对我国采取拒绝进口、自动扣留的产品共计246批次,涉及16类产品。通报数量位居前三位的品类依次为蔬菜及其制品、水产及其制品、焙烤食品,分别为56批次、42批次、40批次,占总品类的22.76%、17.07%、16.26%。各品类占比详见图4。

图4 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对华预警产品分类占比

美国对华预警产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含有非法添加、标签标识不规范、农药残留超标等,详细不合格原因详见图5。

图5 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对华预警产品不合格原因占比

3. 韩国对华预警

韩国对华预警产品共计93批次,涉及17类产品。预警数量位居前两位的品类依次为食品相关产品、蔬菜及其制品,分别为41批次、29批次,占总品类的39.05%、27.62%。各品类占比详见图6。

图6 2022年第一季度韩国对华预警产品分类占比

韩国对华预警产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质量指标不合格、农药残留超标、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详细不合格原因详见图7。

图7 2022年第一季度韩国对华预警产品不合格原因数量及占比

4. 欧盟对华预警

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通报的我国产品共计85批次,涉及14类产品。通报数量最多的是食品相关产品,为40批次,占总品类的47.06%。各品类占比详见图8。

图8 2022年第一季度欧盟地区对华预警产品分类占比

欧盟对华预警产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质量指标不合格、农药残留超标等,详细不合格原因详见图9。

图9 2022年第一季度欧盟地区对华预警产品不合格原因数量及占比

5. 日本对华预警

日本对华预警产品共计50批次,共9类产品。预警数量最多的是食品相关产品,为18批次,占总品类的34.62%。各品类占比详见下图10。

图10 2022年第一季度日本对华预警产品分类占比

日本对华预警产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质量指标不合格、生物毒素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等,详细不合格原因详见图11。

图11 2022年第一季度日本对华预警产品原因数量及占比

6.加拿大对华预警

加拿大对华预警产品共计32批次,共4类产品。预警数量最多的是特殊膳食食品,为20批次,占总品类的62.50%。各品类占比详见下图12。

图12 2022年第一季度加拿大对华预警产品分类占比

加拿大对华预警产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标签不规范和微生物超标,详细不合格原因详见图13。

图13 2022年第一季度加拿大对华预警产品原因数量及占比

7.总结

从我国主要出口贸易国家的预警通报来看,被预警的主要食品品类为食品相关产品、水产及其制品和蔬菜及其制品等,通报原因包括质量指标不合格、农药残留超标、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微生物超标和产品资料不全等。建议出口企业研究掌握所出口国家的食品相关政策法规,关注动态变化,尤其是各类危害物限量要求,做好出口检验,以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出口国要求。

标签: 第一季度 农药残留 质量指标

中国企业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企业新闻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书面许可, 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河南企业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 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 必需取得中国企业新闻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企业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 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内容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1-2013 www.z0.cc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时报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注明出处

沪ICP备2020036824号-14

联系网站:wangzhan22@sina1.com.cn